萬事起頭難,今個農曆新年,大家經歷了一個最難的年頭!SoCUBE團隊衷心祝福各位鼠年大吉,身體安康,百毒不侵 !
在這艱難的寒冬,我們希望藉着Cubic Zine有溫度的專題內容,給你帶來一些正面的衝擊和啟發。來年與我們一起關心本土,關注環球,投入社創。
今期內容:#大學與你抗疫 #植物肉 #史丹福 #月經貧窮 #機械人與自閉症 #心理學
______
學人搞社創 → LOCAL
「初中時想過讀建築,但中學會考數學『炒了』,於是預科只能選讀心理學。」傳統名校出身的她,對於成績要求有自己的一把尺,「原本(會考)預期7科A,但結果只有21分,以最低門檻升讀原校。我媽甚至害怕我會自殺。」蘇詠芝(Catherine)教授輕輕說道。
「中六開始修讀心理學,一開始好像是被逼,但料想不到一讀就愛上。我是一個over-sensitive的人,有好也有不好處,有時會想太多。(我會想)為何會發生這件事,為甚麼人會這樣做。這就是心理學,the scientific study of human mind and behaviours。」
中大畢業、芝加哥大學師從「手勢研究之母」取得博士學位、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5年,為何選擇回港?她又如何打開自閉症研究新天地,並決心成立社企?
番外篇:回想初接觸自閉症家庭 山東土生土長中醫師:太衝擊了!
______
創立年份:2015,2019成為社企
創辦成員:蘇詠芝教授和教育心理學家陸秀霞博士
目的:透過專業的評估、治療、輔導及社區教育,並應用創新技術協助自閉症兒童及家長;致力進行科研,並建立大數據,為自閉症兒童設計和實施個人化的干預措施
團隊:特殊教育導師、臨床心理學家、言語治療師、關注自閉症人士
「有一些自閉症兒童感統(感覺統合)有問題,如果覺得吵,例如聽到打雷,會大力拍打自己頭部。有學生因此頭骨變型。我曾經接觸過一個學生,他兩邊頭骨凹了(因長期拍打)。」Catherine憶起其中一個最印象深刻的「星孩」。
Catherine指出,這些感統失調的孩子,一旦受外界少許刺激,就會出現失控、甚至自毀行為。那麼機械人可以如何介入?「當中有學生看過多次機械人示範打雷時掩耳動作之後,學懂了『掩耳』這手勢,減少了自傷行為。」
______
商業 2.0 → FORCE FOR GOOD
香港的共享工作空間數量有不少,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打正旗號聚合社創、鼓勵「創夢」 的「夢創成真」。位於荔枝角, 它集合了不同社創家及夥伴,透過一起工作及宣揚正面的社會價值,讓「社」群互相連結及合作,發揮更深廣的社會效益。
除了闊落的空間與厚暖的人情味,夢創成真亦會提供跨界別的機遇,協助擴大夥伴的業務和影響力,包括為企業與社創夥伴配對影響力投資。有興趣加入這社群的中大團隊可以按此了解詳情。
因為買不起衛生巾而要逃學,不是發展中國家獨有的事。獨立報指出,英國每10個14至21歲的少女,就有一個負擔不起月經產品。3年前,17歲少女Amika George聽到有女生要用報紙、廁紙或襪子代替,有人甚至一星期不上學,她覺得不可思議,於是發起名為”Free Periods“的運動,試通過平等法案逼令政府「做嘢」。3年後的2020年初,其訴求成真。全英國公立中小學獲政府撥款,以向有需要女學生派發衛生用品。
______
學人搞社創 → GLOBAL
教了廿多年書和做研究之後,布朗(Patrick O. Brown)在2009年進行18個月的「退修假期」(Sabbatical),思考人生下半場去向,最後決定「一去不返」,轉換跑道,聚焦解決最迫切的全球議題—環境污染。
布朗是美國史丹福生物化學系榮休教授,茹素50多年的他認為,環境受破壞的最大「幕後黑手」,正是肉類及奶製品業。
他相信只有減少食用肉類及奶類製品,甚至完全停食,地球才能有救。但他知道,單憑教育或勸喻,不會太有效用。他認為,如果能夠生產「食肉獸」都愛不惜口,味道、口感,甚至跟真牛肉一樣會「流血」的植物肉,許多人願意放棄動物肉製品,改捧這種新產品。
______
BE → ENGAGING 參與
「武漢肺炎」疫症蔓延、一罩難求、學校停課之際,除了相關學者無間斷做訪問,研究快馬加鞭,大學還發揮甚麼角色,跟社區WeConnect?
中大|新用法
中大副校長兼化學系吳基培教授,率領化學系及大學安全事務處同事,利用學校實驗室和化學品,特別製作逾200公升酒精搓手液。成品除了分派給學校各部門,部分慈善機構亦受惠,包括長者中心及院舍。搓手液還加入護手成分! 按此了解配方。
港大|新手法
人人都搶購口罩,唔通人人都識戴咩。何柏良教授是這波疫情的「KOL」之一,連日上載多段短片,以生鬼手法推廣「口罩學」。短片開宗明義,針對坊間錯誤戴法,強調「五戴要求、缺一不可」,例如:「底面要識分、亂帶會傷身」。看完會識戴,還會識笑。
理大|新研發
紡織界立法會議員鍾國斌一月底指,理大正研發一款「布口罩」,可以防菌、重用50至70次,預計最快10多日後能供應。他二月初展示布口罩樣版,講解防菌原理,及認證安排。雖然其後理大澄清,該物料主要是防細菌及霉菌,暫未驗證可有效防病毒,但報道指理大計劃向醫管局取病毒樣本作測試。
想緊貼中大抗疫動態,立即追蹤中大Facebook專頁。
______
物色資助開展你的社創項目?
中大有兩個基金支持學者投入社創,包括知識轉移項目基金(KPF),和可持續知識轉移項目基金(S-KPF),獲選項目最多分別可獲40萬(KPF)或60萬(S-KPF)港元資助,申請人須為中大全職教研人員(參閱指引)。多年來已經有超過200個項目獲批。
兩個基金的新一屆申請已經截止。結果將於2020年3月初前公布。
錯過了死線?你可以為下一屆申請先作準備,瀏覽以下網址,了解詳情!或者聯絡我們,早一步跟我們分享你的構思。
______
如果你喜歡Cubic Zine的內容,歡迎轉發給你身邊的朋友或夥伴,鼓勵大家一起Do Good & Do Well!
如你有任何意見、內容建議或洽談合作,歡迎發送電郵至socube@cuhk.edu.hk查詢,或瀏覽我們的網站 socube.cuhk.edu.hk,進一步認識中大社創生態圈。
______
還未訂閱我們?按此訂閱Cubic Zine!
一封電郵助你掌握最新「有營」社創資訊!Cubic Zine 屬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(ORKTS)旗下社創平台SoCUBE刊物,將為你定期帶來中大內外和國際社創案例,以及各種新趨勢!
返回消息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