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肆虐下,平時不太起眼的事物,都成為瑰寶。不論是誘人犯罪的廁紙,抑或是車水馬龍的大帽山郊野;當然還有經常遭忽略的健康。
不少人立志透過科技,提升人們的「保養」意識,包括今期Cubic Zine主角、數碼健康專家蔡錦輝副教授。因應新冠肺炎,他還開設Facebook專頁,分享他所讀到的相關文獻。
今期內容:#銀髮模特 #CoffinClub #健康管理 #大數據 #知識轉移 #史丹福d.school #IDEO
______
學人搞社創 → LOCAL
Kelvin是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教授,統計學出身的他既不是醫生,也不是工程師。惟多年的醫學大數據研究工作,包括多種慢性疾病風險管理,使他跟這兩個專業合作無間。
「工程師想設計一個好勁的血壓計,但在醫生的角度,你肯量血壓先講啦。」
他帶着這份警惕,2018年與多名學生創辦健康管理公司DeepHealth,並在中大可持續知識轉移項目基金(S-KPF)支持下,將多年的血壓數據分析及認知障礙症研究心血轉化,務求產品不但要落地,更要「入屋」。
閱讀專訪
______
創立年份:2018
創辦成員:蔡錦輝副教授
團隊:中大醫學院教授、 流行病學家、數據科學家
目的:紓緩人口老化帶來的醫療壓力,並把學術研究貢獻社會
產品:1. HealthCap應用程式,採用深度學習技術,應用大數據分析血壓趨勢,以偵測健康風險;2. ScreenMat 應用程式,採用數碼篩查技術,評估腦部認知功能,及配對健腦活動。
聯絡|網頁
KT是大學教學及研究以外的「第三使命」,但大學以外的你,又知幾多?中美貿易戰,「技術轉移」常被提及,而在大學層面,除了技術轉移,專利授權、開公司、落區講學、參與學是學非⋯⋯都是KT活動。
Kelvin引述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所言,全世界都在說知識轉移,中大不得不急起直追。內地政府同樣快速應變,官方1月出指引,鼓勵學院容許研究人員請假不超過3年、保留福利,專心創業。
______
商業 2.0 → FORCE FOR GOOD
老人家一樣可以活出自信與優雅,不單止是謝賢或汪明荃,還包括我們家中的大寶二寶。
中大新傳系畢業、記者出身的Zip跑慣「長者線」,遇見不少晚年活得精彩的銀髮族。眼見媒體出現的老人家甚為負面,為了扭轉這思維,Zip辭職創辦「老正工作室」,培訓長者模特兒,並教他們演戲、擺甫士、拍廣告等。經營近4年,旗下已簽50多名銀髮模特,最大年紀為97歲的Alice。工作室漸有成績,2月更宣布再請人!
香港創作人又一山人有一個作品稱「無常」,他為自已設計棺材,並分解成梳化,咖啡枱和書架放在家中。你可能會說:「大吉利是咩?」
新西蘭則百無禁忌,一班長者成立俱樂部,每星期見面,一起飲食吹水之餘,還會設計自己的壽棺。俱樂部由退休護士Katie Williams 2010年發起,除了為退休人士排解寂寞,還讓長輩為自己安排一個便宜、又合乎個性的喪禮,以免「釘蓋」一刻令家人手足無措。這種自製「地下家具」風潮近期更吹至英國。
______
學人搞社創 → GLOBAL
設計思維(Design thinking)是近年商社界「潮語」,是企業創新的重要工具,亦是不少MBA的必修課。而率先帶起這股風潮的,相信要歸功史丹福教授、兼全球知名設計及顧問公司IDEO創辦人之一David Kelley。
他創辦史丹福d.school。學院有一門名為 Design for Extreme Affordability 課程,專為落後地區解決社會難題。其中為人熟悉的學生作品,包括減低嬰兒死亡率的保暖袋Embrace。David Kelley提及,創新離不開一個關鍵心法⋯⋯
______
BE → ENGAGING 參與
疫症來襲,人心惶惶、假消息瘋傳,不少人看重醫生和學者意見。中大醫學院許樹昌教授是呼吸系統科專家,17年前站於前線對抗沙士,今日亦不斷接受訪問,講解疫情。
醫學院成員固然是重要KOL,其他學系教授亦各自出力,與你共度疫境,包括心理、新傳、公共衞生、語言學系的學人。想知有甚麼法寶?按此詳閱!
____
「如果你真心渴望一件事,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」。
誠如《牧羊少年奇幻之旅》所言,如果你真心渴望解決香港社會難題,有不少專業團體會「出錢出力」助你完成。
錯過了中大的相關資助計劃,不妨考慮申請社聯旗下的Impact Incubator。除了一系列商業及管理支援,如果你提出的方案屬於「創業」、「成長」及「擴大規模」階段,配對金額更不設上限。申請者須為年滿18歲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,或於本地註冊的有限公司及團體。
適合對象:至少達「成熟原型」或以上階段項目
截止日期:3月31日
計劃詳情
______
中大如何支持學人搞社創
中大有兩個基金支持學者投入社創,包括知識轉移項目基金(KPF),和可持續知識轉移項目基金(S-KPF),獲選項目最多分別可獲40萬(KPF)或60萬(S-KPF)港元資助,申請人須為中大全職教研人員(參閱指引)。多年來已經有超過200個項目獲批。
兩個基金的新一屆申請已經截止。結果將於本月初公布。
錯過了死線?你可以為下一屆申請先作準備,了解詳情!或者聯絡我們,早一步跟我們分享你的構思。
______
如果你喜歡Cubic Zine的內容,歡迎轉發給你身邊的朋友或夥伴,鼓勵大家一起Do Good & Do Well!
「停課不停學」故事推介:
蘇詠芝開社企伴「星孩」
史丹福教授創Impossible Foods救地球
張妙清漫談War on Rape至Farm to Table
何居理樂做中大「學人搞社創」擺渡人
______
還未訂閱我們?按此訂閱Cubic Zine!
一封電郵助你掌握最新「有營」社創資訊!Cubic Zine 屬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(ORKTS)旗下社創平台SoCUBE刊物,將為你定期帶來中大內外和國際社創案例,以及各種新趨勢!
返回消息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