麥穎思教授
說書人:推廣精神健康 聽聽過來人說故事
我們有兩隻耳朵但只有一張嘴,自是有原因的。 聆聽可說是一種被遺忘的藝術,卻是健康關係和溝通的要素。 摒棄艱澀難明的學說,說書人透過一個個獨特故事,讓你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課題,包括聆聽。
回到項目列表
說書人:推廣精神健康 聽聽過來人說故事

議題

青年時期是我們建立身份、開始規劃人生藍圖的階段,同時充斥種種未知數,帶來莫大的心理壓力。近年研究指出,香港18至34歲人士的抑鬱和焦慮程度最為嚴重,然而2017年只有四分一人向專業心理健康部門求助。患者不願對人開腔談及病情及求助,精神疾病污名化是原因之一。其次是香港精神科醫療資源十分缺乏,病人動輒等兩三年才見到精神科醫生,亦令不少有需要人士卻步。

另一方面,遇到親友受情緒困擾,大部分人不懂得處理,甚至拋出一句「不少人比你更慘」,以為是安慰說話,其實只帶來反效果,令對方更沮喪。聆聽及陪伴往往是當下最「治癒」的方法,是現代人的「必修課」。香港人普遍對精神健康認知不足,必須通過有效推廣及教育,清除社會偏見,同時加強大眾的心理復原能力。

解難方案

有見當年學生自殺案頻頻出現,麥教授在2015年與多名志同道合的人成立「說書人」行動小組,在社交網站以風格清新的影片、圖文等說故事,希望消除外界對精神疾病的歧視,並提高公眾的心理健康意識。

藉著這個平台,一眾過來人可以跟有興趣了解這議題的人士共同製作有關素材,分享生命中的曾經遇上的難關。說書人同時透過線上線下連串活動,推廣具同理心聆聽的力量。團隊認為,只要每個人都懂得聆聽身邊人的心理需要,學做一個基本的「輔導員」角色,那麼情緒病演變為計時炸彈的機會便能大大降低。

受惠對象

– 受心理健康困擾人士
– 青少年及職場青成年

社會效益

StoryTaler成立多年來,團隊曾多次獲邀到學校及企業進行培訓工作坊,讓過來人與受眾分享親身經歷之餘,大家亦會學習壓力管理、溝通及聆聽技巧等。另外團隊在社交網站Facebook推出的專頁以創新、「吸睛」圖文內容推廣精神健康,成績令人鼓舞,至今獲逾3萬多人點讚支持。

團隊將會開發一套互動的網上課程,讓大眾在職場、學校、家庭等模擬場所,練習如何帶着同理心與人溝通。團隊希望社會每個人都學會有智慧的溝通技巧,多用耳朵、少用嘴巴,從根本紓緩社會壓力「爆登」的問題。

項目團隊

麥穎思教授
中大社會科學院心理學系
策劃人簡介
麥穎思教授
中大社會科學院心理學系

麥教授多年來致力透過研究、社區實踐及教育推廣等推動社區精神健康及去污名化。麥教授的研究涵蓋減歧視、去污名、精神健康推廣及復元為本概念等。

她與她的團隊於2015年5月成立「說書人」(於 2019年6月正式成為社企),透過研究和發展各類實證為本培訓、工作坊等,在過去數年積極向大眾推廣精神健康。說書人團隊成員包括對心理學有興趣或有精神病經歷的公眾人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