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國數據顯示,藝術和文化產業中每支出一英鎊薪酬 (約10港元),會為國家經濟直接或間接帶來2.01英鎊收益(約20港元)。同時,過去12個月曾參與藝術活動的人,身體健康的可能性比無參與的人高出近60%;前者主觀幸福感亦相對提高。可見藝術有推廣的價值和意義。
然而,香港市民的藝術參與率卻不高,只有55%市民表示在過去12個月曾參與至少一種藝術活動;相反,在美國及英國,有關參與率則達到72%和64%。丹麥、紐西蘭、芬蘭等,甚至有超過80%;而鄰近香港的新加坡及台灣,也有78%和87%。香港無疑需要投放更多資源,培養藝術觀眾。
團隊會籌辦一個「藝術文化欣賞之旅」觀眾培育計劃,將博物館的「導賞」概念擴展至表演藝術,邀請資深表演藝術工作者擔任講師,籌辦一個表演藝術導賞員訓練課程,向有興趣深入了解表演藝術的人士提供培訓。
「畢業」學員之後晉升為導賞員,帶領包括演前簡介、後台參觀、演後分享及討論等。計劃能夠提升導賞員對表演藝術的認識,以及幫助新觀眾進入表演藝術的世界。
透過培育計劃,團隊將為本身對表演藝術已有認識的人提供導賞培訓,深化他們的認知。由資深粉絲帶領導賞及討論,可望啟發「初哥」對表演藝術的興趣,並學會欣賞這些作品,從而建立觀看藝術的習慣。長遠而言,計劃有助劇團吸納新觀眾群,並提高現有觀眾的忠誠度。
– 新觀眾
– 資深粉絲/導賞員
– 劇團
區教授一直從事關於文化藝術動機及體驗的相關教學及研究。他曾與九大藝團中的香港話劇團、中英劇團、香港舞蹈團和香港管弦樂團進行觀眾研究計劃,亦與不同的文化藝術機構有合作交流。他同時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觀眾拓展辦事處的成員,以及一月一藝術的創辦人,在香港推行藝術教育和觀眾拓展。
鍾女士在文化藝術界有超過30年經驗,曾任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社區藝術小組和節目及發展小組的委員。她也曾在香港藝術發展局服務六年,擔任理事會成員、藝術及推廣委員會和藝術行政小組主席。
多年來,她一直致力組織一個學生文化大使計劃,通過對文化藝術有認識的學生,吸引更多同輩接觸表演藝術、視覺藝術和博物館,以達致觀眾拓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