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男男」,即男性與同性發生性行為人士(簡稱MSM,他們不一定自認為同性戀者),是愛滋病感染的一大源頭。在香港,MSM導致愛滋感染的數字,由2011年的4.1%增至2017年的6.5%。2017年所有新增愛滋病例當中,逾半都由MSM引起,情況失控。
根據世衛建議,愛滋病毒檢測是有效防止病毒擴散的辦法之一,但在MSM群體當中,接受測試的比率偏低(2017年數字顯示只有24.0%至40.1%),原因是他們不清楚測試程序,或者擔心一旦呈陽性結果,心裏難以承受。目前有組織提供免費的自助檢測,但缺乏全面的指導及輔導。沒有外來資金支持的話,這些組織本身亦很難維持這類服務。
團隊經過試驗計劃後發現,如果自助測試配合即時支援服務,使用比率明顯提高。因此研究員將會推出一個可持續的網上服務,提供自助檢測工具之餘,還會給予實時指導、測前輔導及事後跟進。
團隊早前研究指出,MSM群體不介意付費購買服務。為令優化服務得以持久,用家需要支付HK$250或HK$150進行測試。團隊還會為有關組織提供員工培訓,以落實整個檢測流程。
成功推出經整合的網上服務之後,團隊相信愛滋病毒檢測的覆蓋率將會增加。有證據顯示,自助測試有助減低二次傳染,及其他有風險的性行為,對控制病毒擴散十分重要,長遠而言有助減輕本地醫療負擔。其用者自付的模式更值得其他組織參考。非政府組織「關懷愛滋」將來會負責實施及繼續完善服務,而研究團隊會繼續擔當顧問角色。日後發展成熟,服務能進一步向其他愛滋病毒高危人士推廣。
– 1600名「男男」性接觸人士
– 1個非政府組織
王教授在跨學科行為健康研究方面經驗豐富,曾經發表超過60份論文。他是11項資助研究的首席研究員,資助來源包括健康與醫學研究基金及愛滋病信託基金。他於2016年獲國際行為醫學學會授予早期成就獎(Early Career Award)獎。
王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取得博士學位。
劉教授身兼中大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院長(跨學科研究),及健康行為研究中心主任,在健康行為領域經驗豐富,研究專業包括愛滋病的預防和護理、市民對新興傳染病的反應等。他多年來積極參與社區服務,自2005年一直擔任關懷愛滋組織的理事,並是香港行為健康學會的創始主席。
劉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獲得學士學位,並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。
巫教授是一名特許心理學家,亦是中大健康行為研究中心的副主任。其研究專業包括社會少數群體和病人的心理健康,以及互聯網跟健康與健康心理的關係。她是英國心理學學會和香港心理學會的註冊心理學家。
巫教授擁有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士學位,以及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。